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3节 (第6/10页)
的话题,没完没了做文章,这种人就不适合进入东宫辅佐太子,更不适合在朝中辅佐皇上。 “此辈非事储之才,亦难事圣,遑论事国?” 好的,骂得够狠,卓思衡觉得心里很痛快,好像替他爷爷和老子出了一口二十年的恶气。 但还没骂够。 他再蘸笔匀墨,继续写道: 第二点,要看时代背景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人才选择来配套此时的政治氛围。让我们回到史料,班孟坚的《汉书循吏传》列举了三个朝代官吏所处的政治氛围,孝武皇帝外攘四夷,他是猛男,于是用猛臣,朝野内外的氛围也是奋发刚强的;孝昭皇帝冲龄践祚,朝政是霍光说了算,但那时有更宽容的舆论环境,比如贤良可以入朝与帝国中枢的官吏讨论国事,才有了《盐铁论》流芳,总之是比较安稳过度的阶段,也给民众打下了稳定生活的基础;孝宣皇帝就不一般了,他见识过真正的民间疾苦,所以事必亲躬,希望能为百姓谋福祉,为天下官吏的表率,在那个时期,官吏都同心同德,共创中兴。以上史料我们得知,政治氛围往往能决定时代的走向。而东宫的氛围其实有时候和朝野的氛围相辅相成,皇上希望怎样培养太子是非常重要的,皇上对国事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,东宫的氛围不能和大环境有差异,否则就会营造出不和谐的论调,致使猜疑产生,动摇国本。 “祸歧望氛,疑窦两生,乱国本之始源也。” 卓思衡写完自己读了一遍,心想不会吧不会吧?不会有瞎子看不出来他在写孝宗废戾太子的原因吧? 第二点写完,第三点也在心中酝酿好了,他一气呵成向论点核心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