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十七章 灾情初现 (第1/5页)
五天后,隋军千余艘战船分走数趟,将高丽国库的物资全部运到了绫罗岛中转,岛上有不少巨大的山洞,当年是隋朝水军储藏后勤物资的天然仓库,足以容纳从平壤城运来的物资。 杨元庆留下沈光率领五千士兵守岛,又留下三十艘战船,他则亲率千余艘海船满载着第一批粮食四十万石粮食,浩浩荡荡向渤海驶去。。。。。。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九月下旬,从南到北,各地陆续进入了秋收,但今年的收成却格外惨淡,一场大业六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席卷整个北方,河南河北河东关中关内,秦岭淮河以北各郡无一幸免。 各郡的受灾程度和官府的抗旱力度有直接关系,唐朝由太子李建成亲自出任安抚使,赴各郡督查抗旱,又从巴蜀和荆襄调度官粮赈灾,将旱情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。 隋朝也是极为重视这次夏秋连旱,杨元庆早在八月便任命杜如晦为旱情监察令,并由御史台派出三十名监察御史分赴各郡督查抗旱。 在zhongyāng朝廷的强力措施之下,隋朝也抗旱有力,尽管灾情严重,不少河流都干涸见底,但隋朝各地的收成也能保住近半。 再加上隋朝已有充足的储备粮,从八月下旬开始,数十万石粮食便陆续分拨到河北和中原各地官府,用以赈济灾民。 杨元庆下达了严令,若发生一人饿死的情况,从太守到县令,就地罢免,十人以上饿死,县令处斩。百人以上太守处斩。 正是朝廷的及时拨付粮食和楚王严令。使得各地官府空前重视抗旱赈灾,以至于隋朝的旱情最为严重,几乎全境皆旱。却同样是灾情平稳,没有出现任何恐慌局面,一直到九月下旬。各地的监察御史都没有发现一例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