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七百三十八章 开源节流 (第1/5页)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 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 ——《牧童》吕岩〔唐代〕 …… 租庸使的出现让朝廷的财税缓和不少,但收入刚刚入库,各路唐军将领纷至沓来。高昂的军费开支一下就让府库空虚。 朝廷的财税收入储备在左藏库里,支出和监督有着严格的规定。平常由太府掌管,由尚书的比部审核。皇帝只能听取朝臣汇报,却无法控制每一笔具体的开支。 第五琦看出了肃宗的恐慌,将朝廷的财税从左藏库移走,送进皇室的大盈库。 大盈库是保障皇室生活开支的,皇帝更加容易控制。肃宗将国库收入囊中,进一步破坏了朝廷的财政系统。 为了满足朝廷的开销,在郑叔清和宰相裴冕的提议下,肃宗开始卖爵。庶民只要向朝廷交钱,就可以得到朝廷颁发的证书,被授予一定的官勋称号。 除了卖爵之外,朝廷还贩卖一切象征身份的凭证: 比如,大唐士子需要通过科举考试,才能有相应的出身,未来可以入仕为官。而肃宗一朝,只需出钱就可以获得明经科出身。 又比如,因为和尚、尼姑和道士都是不用纳税的,所以朝廷严格限制出家人的数量,要想出家,需要持有朝廷颁发的度牒。 肃宗一朝,朝廷为了收钱,出卖度牒,让天下凭空增加了许多僧道。 再比如,对于商贾之人,朝廷则向他们贩卖免役权,只要缴纳重金,就可以免除他们的徭役。 郑叔清和宰相裴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