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御役工匠 (第1/4页)
1869年,英伦传教士威廉森,在出版的《华夏北方的旅行》一书中,记载了他在博山看到琉璃生产的盛况。 “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,人们都在紧张地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。当时不分老幼,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,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……” 德意志传教士、地理学家李希霍芬,和英伦传教士威廉森,在同治年间都曾到过博山。 他们分别在《旅华日记1868—1872年》和《华夏北方的旅行》中对博山作了生动的描述。 齐鲁博山的料器,是华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,每年经由济南输出的数量约7000担。 ……聪明又智慧的匠师们把附近出产的岩石研细后,用硝酸钾煅烧,制成料器。 这里的山丘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矿,石灰(岩)和煤,而这些都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和燃料。 数千年来,擅长制造瓷器的中华民族,在制造玻璃这一行业方面,是显著地、远远地落后于欧洲。 但是,只有在博山这个地方,却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认的成就。 光绪三十年初,齐鲁巡抚周馥批准齐鲁省农工商各局,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呈文,并拨库银五万两作为官股。 这时华夏第一家官商合办的玻璃公司,由此诞生。 《华夏近代手工业史资料》载文称:“博山为中国第一之玻璃制造地,原料与燃料之丰富,以及工资之低廉,为其发达之最要素。欧战以来,外货一时输入杜绝,博山玻璃之需用,博得非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