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戏明 第354节 (第5/6页)
于是《春秋》这节曾经由孔子弟子子夏开讲的春秋末年公开课,就有不同版本、不同倾向、乃至于不同时代的课堂笔记流传下来! 这些动手整理课堂笔记的人生平经历各不相同、人生追求也各不相同,以至于他们听到的说法以及对事件的理解可能相差极大。 也就是说,这一经不仅教材贼多,内容还可能自相矛盾,就问你敢不敢考! 所以不管是从阅读量来说,还是从分析理解能力来讲,敢选修《春秋》都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决定。 毕竟这一经就算你答得再好,主考官要是不修《春秋》,对你的卷子也是持保守意见的。 万一是主考官自己都不大理解的内容,点评时出了岔子岂不是闹笑话了?还不如少评几句、少夸几句,多说多错,少说少错! 吴伯通倒是没有这个烦恼,他从小过目即诵,又有多年的文教经验,《五经》都是学通了的。 只是方才看了一堆《礼》义,乍然读到篇《春秋》义还有点不太适应,故而他再次放慢速度细读起来。 这次的考题不难,考的是“社稷是养”,出自《左传》中晏子不死君难一段。 讲的是齐庄公跑大臣家跟人老婆偷情,被大臣愤而弄死了。 当时有人悲痛地自杀殉君,作为齐国大夫的晏子也被询问要不要追随国君去死。 晏子给了个很有意思的回答—— “君民者,岂以陵民?社稷是主!” “臣君者,岂为口实?社稷是养!” “故君为社稷死,则死之;为社稷亡,则亡之!” 为人君、为人臣的责任都是让咱的国家安稳富强,国君要是为国家死了或者逃亡了,臣子自然应该义不容辞地追随而去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