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419节 (第1/7页)
刘备似乎听见田野间百姓微弱的呼喊,其神情不见开心,反而微叹了下。 法正扶着车栏,问道:“京民拜行,陛下不为之欢喜,何故为之忧乎?” 刘备甚是器重法正,凡出兵征讨,无不是带着法正同车同座。 刘备望着田野中稀少的百姓,叹息说道:“京民深陷敌境,而呼朕为天子。而朕却不能恩泽于众,时感有愧此天子之名。” 闻言,法正长呼而叹,说道:“昔孟子曰,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。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。今陛下仁怀于世,四海岂不归一乎?” “天子受命于天,则礼乐征伐自从天子出。今陛下既领帝位,兼受天命,仁能爱民,信能义臣,斯可为汉家天子,当与高、世二祖无异!” 秦汉早期的天子含义与唐宋,乃至明清的‘天子’、‘陛下’不同。 早期的儒学思想,认为天子有爵位、修德双重含义。中后期的儒学为了应和君王,强化忠君思想,则是隐去修德之义,而是着重爵位之概念。 秦汉时,天子属于是天爵,诸侯、大夫属于是人爵。故而天子受上天之命,应行王事,故人爵等从天爵事。 如何得到天爵? 孟子认为要以修德建功,仁义忠信,内抚诸夏,外绥百蛮,恩波四海,方能得天爵。 凡有皇帝得‘天子’之爵,而舍天爵所求之德政,已非是华夏天子,纵然得之,今后必失之。 今刘备惭愧自己受称天子,而不能恩泽关中百姓之时。在法正眼中,刘备这个汉家天子已是具备孟儒口中真正的天子含义。 真正的天子从来不是鞭挞寰宇,以残酷虐民的中国之主。而是能内抚诸夏,外绥百蛮,文治武功达到巅峰鼎盛者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