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百四十七章 两江官场同气连枝,岂能见死不救? (第1/8页)
翌日 贾珩起了个大早,与咸宁公主前往徐州府衙,因为内务府的这批米粮都暂存在徐州的府库中。 徐州知州鞠昌年见着来人,连忙迎了上去,面色恭谨,拱手一礼说道:「下官见过永宁伯。」 贾珩点了点头,道:「等会儿漕运衙门的舟船会过来转运,运抵淮安府。」 因为他是以快马轻车简从而来扬州,漕运总督杜季同的船队还在后面,按照时间今天应该也会到。 鞠昌年问道:「不知要解运多少万石?」 贾珩道:「先期解送十五万石,再看看淮安府那边儿的情况,如果那边儿仍是不够,再解送过去十万石。」 不过以他想来,对南京户部尚书潘汝锡之孙的惩治,以及对贾家在金陵十二房投机倒把的鞭笞,某种程度上应该造成了一种「寒蝉效应」。 鞠昌年心头暗松了一口气,道:「徐泗大水,受灾的百姓不少逃进徐州城中,最近城中也十分缺粮,永宁伯从太仓运来的这笔米粮真是解了燃眉之急,下官代徐州十余万父老乡亲,拜谢永宁伯厚恩。」 贾珩道:「徐知州,最近涌入徐州的灾民有多少?」 鞠昌年面色愁闷,说道:「永宁伯,最近几个县涌进徐州城的百姓近五六万人,官仓早已见底儿。」 「如今有了米粮,也不可懈怠,尽量做好灾民的安置之事,不要闹出事端来。「贾珩沉吟片刻,叮嘱道。 鞠昌年道:「下官醒得利害。」 贾珩又与鞠昌年说叮嘱了几句,一旁的咸宁公主静静看着,明眸焕彩,也不插话。 而后,贾珩在徐州知州鞠昌年的陪同下,查看屯粮的粮库。 这座粮库由京营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