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681章 (第1/3页)
萧纲考虑良久,最终还是选择了柳仲礼领兵。 其一是柳仲礼任竟陵太守时,数次抵御侯景犯境,在陆战经验上,还是要胜了萧渊明许多。 其次,便是更为重要的一点,柳仲礼是萧纲的潜邸之臣,其父柳津早年间辅佐萧纲出镇地方,柳仲礼便随父侍奉左右,萧纲被册立为太子,柳津旋即被命为太子詹事。 相较于萧渊明,柳仲礼是萧纲的自己人,真真正正的心腹。 萧纲清楚,自从安陆大败后,柳仲礼这些年痛定思痛,改掉了过往自视甚高的毛病,两人相交二十余年,更知晓柳仲礼确实具备军事才能。 这才有了弃萧渊明,而用柳仲礼的选择。 萧纲拜柳仲礼为大都督,都督京畿诸军事,命其领兵迎击叛军。 又令萧渊明领水师策应。 但此番易帅,着实耽搁了不少时间,况且柳仲礼履新,兵将之间互不熟悉,威信未立。 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,柳仲礼不敢冒然出击,将自己的顾虑向萧纲道出后,提出驻守梁山,整军的同时,以逸待劳,与叛军接战。 萧纲考虑过后,也知道柳仲礼所言有理,便准他屯驻于梁山御敌。 同时也暗自欣慰,认为自己所托非人。 安陆之败后,柳仲礼确实谨慎了许多,要换在以前,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他哪会在意这些事情。 柳仲礼所请之梁山,并非水泊梁山,那地方在北齐境内,而是东梁山,又称博望山,位于姑孰(安徽当涂)西南三十余里,与江对岸的西梁山共称为天门山。 ‘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’ 李白这首诗,便是写的此处风光。 刘宋元嘉年间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饮马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