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回80当大佬_第236章 汝之大佬,我之马仔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36章 汝之大佬,我之马仔 (第1/6页)

    卡拉k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,所以容易给人一种“这玩意儿很早就有了吧”的错觉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那东西也是需要一步步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积淀的,19年的欧美市场都没见过。

    最早的卡拉k雏形,或者说“用音响放伴奏带、与真人唱歌声混声道播放”的商业模式,可以追溯到1971年的曰本神户。不过出现后很快陷入了两三年的低迷官司期。

    因为很多娱乐场所的驻场伴奏乐队,发现有事业危机,就跟音乐版权方联手打官司打压。

    音乐版权方此前发行的录音带肯定都是带唱词的,不可能专发伴奏带,所以早期的伴奏带肯定是盗版的。官司糊弄了两三年,才算是把法律风险捋清。

    到了1975年后,随着索尼公司的betaax录像带标准,在与美国同行的标准制定权争夺战中落败后(大家可以理解为21世纪索尼跟环球华纳这些争夺“蓝光”大碟的技术标准制定权,一个道理。再想象不能的就想象成现在华为跟高通还有美帝良心的案子。)

    索尼为了给betaax找剩余价值出路,机缘巧合就催生了带tv的“真.卡拉k”(此前的都是只有伴奏带没画面的)

    说来也巧,索尼的betaax录像带标准,跟当时胜出的标准相比,虽然有种种劣势,但它的每盘录像带时长比较短、快速倒带定位的速度又快,所以特别适合搞卡拉k点歌,不存在“为了点这盘带子中第10首歌,要先倒三分钟带子”的麻烦。

    又经过几年版权大战后,到197八年,曰本市场上就开始出现商业化运营的卡拉k了,索尼音乐之类的磁带公司(当时还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