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六章 劝降 (第1/4页)
当张顺赶到南阳城外的时候,看到躲在城门洞里瑟瑟发抖的“毛葫芦”,嘴巴都快笑完了。 他连忙让麾下出身卢氏的“毛葫芦”上前喊道:“投降不杀,舜王优待愿意追随的‘毛葫芦’,若能立功各有优赏!” 其实这任千总麾下的“毛葫芦”多来自于附近的唐县、邓州和卢氏等地,口音倒颇为相近。 那些走头无路的毛葫芦一听,都是老乡,心里便信了三成。 不过由于这些年闹“陕寇”,河南、山东和湖广等地多有受害,所以“陕寇”、“晋寇”名声最差。 他们不由又问询道:“不知领头者何人?可否上前一叙?” 张顺听了这要上前,高桂英不由伸手抓住道:“爹爹莫去,刀剑无眼,更何况距离城墙又近,若是不小心伤了,我真是百死莫恕了!” 张顺和高桂英哪里想到这伙人还有“地域歧视”? 高桂英这一张口不要紧,一股秦腔就出来了。 原本将信将疑的“毛葫芦”闻言不由一惊,连忙拉开了弓箭,放平了刀枪。 他拉开要打架势,破口大骂道:“原来是‘陕寇’在此,尔辈最无义。要杀自管杀来,怕死的不是好汉!” “嗯?”张顺一愣,万万没想到古代“地域歧视”这么严重。 其实这倒是张顺有所不知,明末大规模起义首先起于陕西,随着-朝廷的围剿才流窜到山西、北直隶、河南、湖广等地。 陕西起义之初,为了求活罢了,毫无军纪,烧杀略抢,所过之处百姓深恨之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