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64章:各国邦交(二)【二合一】 (第1/11页)
魏兴安三年,中原趋向和平,大致上并无战事发生,但也不能说彻底没有。 至少在中原东南,楚国与越国两者间的矛盾依旧没能化解:楚国依旧咬定大江(长江)以南地区皆属于他楚国的国土,不承认越国的存在;而越王少康,亦不满于楚国的咄咄逼人,领导吴越民众顽强抗争。 让天下人大为意外的是,连齐国都在楚国的凶猛攻势下丧土失地,然而小小的越国,却接二连三地挡住了楚国军队的攻势,就连楚国的上将项娈,亦对吴越无能为力。 四月初的时候,楚国上将项娈奉命再次兵出「昭关」,攻打越国。 跟前几次一样,最初的战况楚军占据绝对优势,但当战线推进到「鄣」、「夫椒」、「乌程」一带时,楚军前进的脚步一下子就被拖住了。 原因在于两点。 其一,吴越之地大多是穷山恶水——这里的「穷山恶水」,并非指吴越之地乃不毛之地,而是指这里过于荒蛮,未经开发,以至于这里随处可见毒草、毒虫,豺狼虎豹,对于一般人的威胁很大。 至于其二,即吴越之民与越夷的战斗方式。 与中原的军团作战方式不同,越人擅长偷袭——越国的军队,比如最有名的「东瓯军」,其正面作战能力,其实非常一般,充其量也就只是比楚国的粮募兵好上一线,但若是碰到楚国的正规军,就未见得能够稳胜。 原因就在于东瓯军的武器装备极其落后,哪怕曾得到齐国的暗中支援,也难以跟楚国的正军相提并论。 事实上在楚军眼中威胁最大的,反而是越国的「民兵」。 因为常年受到楚国的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