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七十八章 新科举补习班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百七十八章 新科举补习班 (第5/7页)

了有汪中、段玉裁、焦循三人的四书文和申论课程,行政学校也派了几个老师,专门就北海镇的各个部门所对应的学科,以及行政、工商、司法、军事、工矿、科技、财税、贸易分别做了讲解。

    林起宗懵懵懂懂领了厚厚的一本补习教材,听完第一堂介绍课之后才明白,原来北海镇不光是以八股文论英雄,就算通过了科举,还要去行政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,通晓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。然后从最底层的吏员做起,至少干上三年才能成为官。而要成为一县之地的父母官,没有五年以上的底层为吏经验和多次培训,想都别想。

    培训班的课程非常紧密,从早到晚一堂又一堂的课,让林起宗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是两眼发直。幸好培训班早中晚三餐的伙食还是不错,午晚餐的菜里不是鱼虾就是猪rou羊rou,总算让他免去了「补脑」的困扰。

    其实清代的科举

    考试一样有考前培训和补习机构,而且远盛其他朝代,包括官办和民办在内,各种层次不一的书院遍及全国乡村和城市,总数达到了四千三多所。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--从唐玄宗时代就开设的丽正书院,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,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给闽粤士子们开办的正音书院。

    这些书院一般是一个月上四天课,两天官课两天师课,其他时间都是耍,呸,是自习。

    另外知名的书院在科举上都给优待政策,学政会单给几个录取名额,否则也没人再去上了。每科最少录取四名,而且考棚单设。

    除了上课补习,官办和民办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发「膏火银」。

    膏火,原指灯油。自宋、元书院兴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